点赞
收藏
评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 / 正文

江苏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告别黄金时代,走向分化路口

行业息差持续收窄,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监管要求层层加码,银行业黄金时代的浪潮正在褪去。曾经高歌猛进的“规模扩张”模式已然触顶,精耕细作成为新生存法则,一场关于银行生存本质的终极拷问正摆在面前:在从“大”到“好”的蜕变路上,谁将引领未来?

Wind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A股17家上市城商行营业收入合计3931.68亿元,同比增长5.60%;净利润1710.89亿元,增长6.94%。在这看似平稳的整体表现下,个体分化持续加剧。

其中,头部城商行的座次洗牌尤为引人注目。江苏银行以664.42亿元的营收稳坐头把交椅;宁波银行则以8.32%的增速从第三跃居第二,成为最具冲击力的挑战者;而北京银行尽管营收超500亿元,却出现了1.08%的负增长,在竞争中显露疲态。

这不仅仅是排名的变动,更是北京银行、宁波银行、江苏银行不同发展路径在行业转折点的压力测试。

北京银行:进取的“面子”,隐忧的“里子”

在银行业整体承压、息差持续收窄的2025年,北京银行交出了一份看似稳健、实则暗流涌动的成绩单。

报告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15.88亿元,虽同比下降1.08%,但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仍录得210.64亿元,同比增长0.26%;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9.86%,盈利水平保持稳定。

资产负债端同样表现不俗。总资产达4.8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95%;贷款和存款分别增长7.38%和7.60%。尤为亮眼的是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与普惠小微贷款的增速均远超整体贷款增速,分别达20.16%、26.20%和16.91%,契合国家政策导向,也彰显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零售板块成为最大亮点。AUM(管理客户资产)突破1.33万亿元,同比增长12.94%;私行客户数增长17.90%,私行AUM增长14.39%。贵宾客户与私行客户的快速增长,意味着客户结构持续优化,价值贡献能力显著增强。

营收微降、利润微增、资产规模快速扩张、零售业务高歌猛进,这些亮眼数据勾勒出一幅积极进取的“面子”。然而,在监管罚单频发、合规漏洞频现的背后,却暴露出其治理结构与风险文化的深层“里子”问题。

2025年以来,北京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已多次被金融监管部门处罚。比如:9月3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发布行政处罚信息,北京银行及相关责任人因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金融投资业务减值准备计提不充足等违法行为被罚530万元。

总之,一面是战略转型带来的增长红利,另一面是治理短板积累的合规风险。北京银行未来能否真正跻身一流银行行列,不取决于它能跑得多快,而在于它能否跑得稳、跑得久。

宁波银行:盈利“优等生”的增长与合规烦恼

相比北京银行,宁波银行的财报可圈可点,其以稳健增长的姿态脱颖而出。

财报数据显示,宁波银行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49.76亿元、归母净利润224.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32%和8.39%,增速位居城商行前列。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8.16 亿元,同比增幅升至9.19%,单季利润增速进一步提升至8.71%,年化ROE高达13.81%。

截至9月末,其资产总额达3.58万亿元,首次迈入3.5万亿梯队;贷款总额1.7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6.31%,其中对公贷款同比激增32.1%;存款总额突破2万亿,为信贷扩张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基础。

这一系列数据勾勒出一家经营稳健、结构优化、盈利高效的“优等生”形象。然而,在光鲜业绩的背后,合规风险正悄然积聚。

回溯2022年以前,宁波银行是城商行中的“增长神话”,营收、利润、资产规模常年维持20%左右的复合增速,不良率长期低于1%,被市场誉为“零售标杆”与“小微典范”。但自2022年起,这一高增长曲线明显放缓。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三季度,其营收增速从9.67%波动下行至个位数区间,净利润增幅从18%回落至8%左右,资产扩张也趋于平稳。这既是宏观经济周期、利率市场化深化的结果,也反映出其传统增长模式遭遇瓶颈。

令人担忧的是,宁波银行在消费者端的信任危机。

11月21日,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宁波银行的投诉激增至2209条,投诉焦点集中在“擅自冻结信用卡”“肆意无端查询他人征信”“旗下分期乐平台暴力催收”“4万贷款逾期竟暴力催收扰亲友”等问题上。

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益被置于监管核心的当下,此类问题若持续发酵,或将反噬宁波银行多年积累的品牌声誉。

江苏银行:规模“狂奔者”的负重前行

和北京银行亦步亦趋不同,江苏银行延续了“规模先行、利润稳增”的发展路径,展现出头部城商行的扩张势头与内在张力。

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71.83亿元、归母净利润305.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83%和8.32%;截至9月末,资产总额达4.93万亿元,较年初激增24.68%,一举逼近5万亿大关,稳居全国城商行首位。

江苏银行的业绩增长,与资产扩张步伐紧密相关。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其贷款余额达2.4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87%;存款余额2.54万亿元,增幅高达20.22%,显著快于行业平均水平。负债端同步扩张至45.81万亿元,增速甚至超过资产端,反映出其对资金端的强依赖。

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江苏银行保持了优异的资产质量表现。财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其不良贷款率降至0.84%,处于上市银行最低水平;拨备覆盖率虽较年初有所回落,仍维持在322.62%的高位,风险缓冲能力依然坚实。

然而,高速扩张从来不是没有代价,江苏银行正“负重”前行。

一方面,信用风险压力悄然显现。尽管不良率下降,但前三季度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大幅增长30.42%,达到156.83亿元。这一反差可能源于银行对潜在风险的前瞻性预判和主动计提,但也反映出大规模信贷投放背后资产质量持续改善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运营效率同样面临挑战。前三季度,江苏银行成本收入比升至21.50%,较上年末上升1.33个百分点。据官方解释:“成本收入增长系业务扩张带来的费用增长”,但成本增速超过营收增速的现象仍需关注。如何在保持增长的同时优化成本结构,成为其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考验。

江苏银行的“狂奔”,既体现了其市场进取心,也折射出城商行普遍的发展焦虑。在行业息差收窄、分化加剧的背景下,规模扩张带来的增长是否可持续?如何在追求体量的同时,提升发展的质量和韧性?

总之,江苏银行无疑是城商行中的领头羊,规模领先、盈利稳健、资产优良。但真正的挑战,不在于能否跑得更快,而在于能否在狂奔中保持平衡,在扩张中守住底线。

小结

北京银行的战略进取、宁波银行的盈利韧性、江苏银行的规模势头,共同勾勒出城商行转型的多元路径。然而,繁华的业务数据背后,监管罚单、客户投诉与拨备异动等“暗流”已然涌动,警示着真正的考验并非规模之争,而是一场关乎公司治理与风险内控的价值之战。

未来银行业的赢家,注定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战略最清晰、风险最审慎、治理最稳健的那一个。


该文章系用户自行发布,若有版权纠纷请联系上善公司下架与删除。
  • 全部评论

正在加载…

加载更多

没有更多了

以禅道参悟互联网 微信号:liukuang110

福建上善控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3000191号-2 © feiy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591-85667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