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宁波银行成立30周年,同时也是其董事长陆华裕入职该行的第25周年。
据公开简历信息,陆华裕现年61岁,自1988年7月参加工作,曾先后担任宁波市财政局预算处副处长、预算二处及综合处处长、局长助理兼国有资产管理局副局长、宁波市财政局副局长等职务。2000年11月,陆华裕加入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出任行长一职。自2005年起,他开始担任宁波银行董事长,至今已连续任职20年。
值得注意的是,陆华裕在董事长岗位上的任职时间已远超现行监管规定。
根据原中国银保监会2019年印发的《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员工履职回避工作的指导意见》,关键岗位人员轮岗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7年,任职满7年应进行轮岗或调岗;2022年发布的《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准则》进一步明确,董事长、行长等关键人员在同一机构任职不得超过两个任期(每届任期3年),累计不得超过6年。
陆华裕在同一机构担任董事长长达20年,已明显超出监管对关键人员任职期限的要求,这不仅使其任职的合规性存疑,也使得宁波银行内部可能存在的治理僵局等深层次问题成为焦点。
深层隐忧逐渐显现
在A股上市银行中,董事长任职超过二十年的案例屈指可数,陆华裕便是其中之一。他之所以能屡获董事会信任,或许是源于宁波银行在行业息差普遍收窄的背景下,交出了一份又一份“增长答卷”。
2025年三季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宁波银行实现营收549.8亿元,同比增长8.3%;净利润225.9亿元,同比增长8.7%,营收、净利润增速分别较上半年的7.9%、8.4%进一步提升,年化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13.81%。
然而,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实则隐藏着对规模扩张与低基数效应的依赖,其业务质量的深层隐忧正逐渐显现。
一方面,在“大零售+财富管理”成为行业转型共识的背景下,非利息收入的稳健增长是衡量银行战略转型成效的关键指标,但宁波银行在该领域的表现略显乏力。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其非息收入同比增速仅为1.34%,几乎陷入停滞。尽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实现了6.32%的增长,但这更多是建立在去年同期的低基数之上的“修复性增长”,而非业务模式实现突破后带来的“增量创造”。
另一方面,为支撑业绩增长宁波银行仍延续规模扩张的路径,其潜在的隐患也随之显性化。
一是,前三季度,宁波银行新增贷款中有高达68%的比重投向了长三角地区。其过度依赖单一经济区域,虽然能享受该地区的发展红利,但也将银行的命运与区域经济波动深度绑定,一旦宏观经济或当地产业政策发生变动,将面临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冲击。
二是,宁波银行“以量补价”的策略虽在短期内做大了资产规模,却也推高了资产质量压力。2025年上半年,宁波银行个人经营贷款不良率为3.30%,较2024年末的2.97%继续上升,已显著高于全行平均水平。
对董事长陆华裕而言,延续其传奇的关键,或许已不再仅是维持营收与净利润的双增,而是如何带领宁波银行摆脱对规模路径的依赖,真正构建起高质量、可持续、抗周期的稳健增长模式。
数字化转型的双刃剑
作为城商行中曾经的“增长标杆”,宁波银行如今正经历增速换挡的阵痛。
据了解,2022年以前,宁波银行资产总额、营收和净利润常年保持20%左右的高增长;而2022年至2025年三季度,这些核心指标已全面回落。
据网络公开数据,2022年至2025年三季度,宁波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幅分别下滑至9.67%、6.40%、8.19%和9.19%;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下降至18.05%、10.66%、6.23%和8.71%;资产总额同比增幅分别下滑至17.39%、14.60%、15.25%和14.50%。
从长期的高速增长常态切换到中速轨道,不是一件很容易接受的事情。为应对增长放缓,宁波银行将数字化转型视为破局关键,大力推进“科技+场景”融合的智慧银行建设,覆盖从基础设施升级到产业生态构建的全链条。
以宁波银行打造的“财资大管家”平台为例,该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流程资金管理服务,覆盖支付、结算、票据管理等多个环节,显著提升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目前,财资大管家已服务超过1.5万家企业,提供700余项功能,覆盖十大易用场景。
然而,数字化转型亦如双刃剑,在带来效率提升的同时,也暴露出组织、数据、合规等方面的深层挑战。
首先,组织架构与人才结构难以适应转型需求。传统的银行组织架构以业务条线为主,存在明显的部门墙,与数字化转型所需的跨部门协同、敏捷开发存在冲突。同时,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导致部分数字化项目“形似而神不似”,未能真正提升业务效能。
其次,数据治理与系统兼容成为转型瓶颈。银行内部积累了海量数据,但数据标准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支撑精准的客户画像和风险控制。此外,新建的数字系统与原有核心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日益凸显,形成了新的“数据孤岛”,制约了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效能。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追求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宁波银行的合规风控似乎出现了松动。
据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宁波银行就收到6张监管罚单,涉及信贷资金挪用、异地互联网贷款违规等问题,累计罚款570万元。比如:2024年8月,宁波银行杭州分行因为两项违规操作被浙江监管局处以70万元的罚款。
此外,黑猫投诉平台上(11月10日),关于宁银消金的投诉激增至2191条,投诉焦点集中在“暴力催收”“利率超标”“捆绑销售保险”等问题上。
当规模驱动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数字化转型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由之路。然而,能否在追求科技赋能的同时,筑牢风控底线、平衡创新与稳健,将真正考验这家城商行能否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城商行竞逐下半场
当前,城商行竞争格局正处于结构性分化的关键时期,最新发布的三季报数据,清晰地勾勒出各家机构在此消彼长中的新排位。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江苏银行以4.93万亿元的总资产、27.8%的同比增速,稳居城商行首位,展现出强劲的规模扩张势头。而宁波银行资产总额虽首次突破3.5万亿元,继续位列前列,但其14.50%的资产增速在头部阵营中已略显平缓,昔日的领跑姿态正面临挑战。
随着江苏银行持续领跑、上海银行等部分机构增长乏力,以及一批中小城商行依托区域优势展开差异化竞争,宁波银行若想在未来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必须完成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系统性转变。
其一,从“规模驱动”转向“价值驱动”。在息差收窄、资产扩张承压的行业背景下,宁波银行需逐步摆脱对资产规模的路径依赖,更加注重中收占比提升、客户结构优化、资本使用效率等质量指标,构建更加稳健的收益结构。
其二,平衡“创新提速”与“风控固本”。数字化转型虽是必然选择,但不能以牺牲合规与风控为代价。特别是在治理结构、关联交易、异地业务等方面,亟需完善内控机制,避免因管理滞后引发的监管处罚与声誉风险,确保创新在合规框架内有质推进。
其三,深化“区域深耕”与“特色突围”。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银行,宁波银行应在巩固本地市场的同时,加快构建专业化的行业金融能力,避免陷入同质化对公竞争,并在财富管理、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
城商行的竞争已步入下半场,量的增长正全面让位于质的较量。对于宁波银行而言,过去的辉煌已成为历史坐标,未来的王座取决于当下对增长模式的深刻重构。在规模、增速、风险与创新的多维平衡木上,它需要找到那个最稳健、也最能通向未来的支点。
这场关乎长远竞争力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