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我国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其所涵养、传承、生发的农耕文化,维系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集体记忆,也镌刻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标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根脉。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知行合一”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利用暑假期间,组织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大学生感知乡村美丽,推动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为我国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团队成员积极打造“记得住的乡愁”,从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促进青年创新创业等方面深入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民情,在知行合一中学思践悟厚植家国情怀、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以真才实学力所能及地服务社会。
冀南声韵《老缸调》:审美表征与认同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张家楼艺术公社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其文化之多元可想而知。多文化长期繁荣共生,铸就了稳定独特的冀南文化传统,凝成了共同价值观的审美表征与认同。《老缸调》是峰峰矿区张家楼艺术公社传承至今的民间小调,多用于在窑工劳动时。河北工程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知行合一”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分别于利用2022年、2023年两个暑期对张家楼艺术公社进行调研。在调研时,郝修树老人演唱《老缸调》时,石家庄学生翟奕哲和邯郸市曲周县学生刘佳琪作为文化局外人,对唱词中的词义表示听不懂。而作为文化局内人的邯郸市峰峰矿区两位本地学生吕雅琪、石晶能精准地将唱词记录下来,并翻译给团队成员。两位同学边解释记录,边相互会心一笑。
《老缸调》的曲调、唱词和表演形式,是一个基于过去的历史和当代文化需要的文化载体。它的当下呈现不仅是民歌小调,同时还构筑了文化局内人的集体身份和文化认同。它一方面清晰地说明了作为文化局内人的两位同学过去是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两位同学现在和将来是谁。两位本地同学在对张家楼艺术公社调研的过程中,不断表示,希望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家乡文化传承传播者,讲好家乡故事。“知行合一”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积极记录张家楼艺术公社的民间文化,并将其进行舞台转化。团队成员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将乡愁变成文化符号和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表达。这种实践活动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再生产,而是一种意义的再生产,融汇着当代青年人的精神要义,凝聚了当代青年人对家乡的集体认同,让青年人记得住乡愁。
山底地道:红色记忆与认同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知行合一”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对峰峰矿区义井镇山底村进行深入学习和调研,让青年大学生记得住乡愁,让乡村留得住人才。在山底地道讲解员带领下,团队成员参观体验了山底地道,重温了山底村的历史。与此同时,还了解了山底地道景区的开发发展情况。实践团队队长刘佳琪说:“正是因为一代代人前仆后继的奋进,才换来如今的美好生活。也是因为一代代的努力,我们的乡村才能发展的如此之好。我们要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山底地道景区的发展,是中国乡村文化振兴的缩影。体验馆内的驴槽式地道口、锅台式地道口、土炕式地道口、踏板式地道口、衣箱式地道口、立柜式地道口、水井式地道口、碾盘式地道口、草垛式地道口,彰显了我党和人民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团队成员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利用专业所学,开展《爱国旗》宣讲、《红旗颂》朗诵、《沂蒙山》舞蹈等一系列爱国主义文艺汇演活动。
山底地道景区以不同的地道口为“原型”文化符号,进行文化再生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知行合一”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山底地道进行参观学习调研。团队成员将红色革命文化符号变成心中的“精神灯塔”,开展爱国主义文艺汇演活动,符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更好地涵育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让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记住乡愁。
“知行合一”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参观学习山底地道
“知行合一”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文艺汇演
乡村文化是凝聚力量的精神纽带、推动发展的重要支撑。乡村文化振兴,既是文明传承的必然选择,又是乡村发展的题中之义。河北工程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知行合一”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自2022年以来,深耕乡村文化,立足文化振兴,加强与当地政府沟通,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血脉,把乡愁变成独特的文化符号,服务当地文艺团队,为本校学生走出校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机会和舞台。滋养青年大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让青年大学生记得住乡愁,回得去家乡,为乡村留住人才。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李雨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