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收藏
评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王潇:巴黎圣母院,丧钟为谁而鸣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

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

整体的一部分,

如果海水冲掉一块,

欧洲就减小,

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鸣。

——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

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的海明威

前天刚刚结束了院级党课,作为一名大二学生,党课过程中观看了名为《南京!南京!》的电影。在之后的党课总结报告上,不少同学用相当大的篇幅痛斥了日本人的恶劣行径。但是比较遗憾的是,痛恨的多,升华的少,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当代青年所受教育的思维性缺失。

在电影结尾,无法承受人性拷问的日本军官在释放了一对本要枪毙的中国父子之后,开枪自杀了。这是一个极具争议的情节设置,最大的负面争议来自于这个情节是否洗白日本侵略者。

其实对于具有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的观众来说,这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都知道该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其本身的意义而并非一个新闻中的事实,那就是对于战争中人道主义的反思。

从那侥幸活下来的父子吹起的蒲公英的种子里,我觉得我们还应该看到另一种视角。

在中国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史上,关于战争题材的作品,我国呈现出了一种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缺乏从个人视角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与感悟。与西方和苏联同时期战争题材相比,不怎么着墨于人道主义和人性的悲悯情怀。

这方面的人道主义主要体现在对战争的体会,既有明确的是非,又能超越是非,从“人”和整个人类的命运的角度去理解和感悟战争。

大火中的巴黎圣母院

在这次巴黎圣母院这座人类共同的宝藏火光冲天时,我们不难发现拍手叫好的声音。这种现象有其存在的历史缘由,可是作为接受过基本逻辑教育和思辨性教育的我们,至少要稍微想深一点,不要仅仅成为被民族情绪绑架的奴隶。

国际社会的学术研究往往不会把没有被彻底征服的中国放在后殖民主义的整体结构框架里去考虑,但是我们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近代史的伤痛是怎么塑造了我们中国学子如今的世界观的,对于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更是起着无比巨大的意义。我们无法遗忘历史,因为历史定义了我们。沉痛的历史记忆难免会导致对抗性的,建立在敌我划分为基础之上的对世界的认知。

可是已经2019年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依然只是高校教育和精英意识的一层,并没有普及到广大民众的社会生活观念当中去。美国911事件,巴黎恐怖袭击,日本福岛大地震,这些新闻发布,打开评论区,泾渭分明,深深的彰显着每个评论者接受到的教育之泾渭分明。

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那个把身上绑着炸弹的恐怖袭击者强行抱离人群的法国大叔。炸弹爆炸与暴徒共赴死亡的那一刻,作为人群中或手机屏幕前观看的一员,有良知的人会否认这种行为的崇高吗?

是非好坏并不是定义在国家和民族属性上的概念。

上完党课后,我在关于抗日战争的心得报告上写道:

“只是在这场战争中,人性本能中对于爱与和平的诉求被日方当局的意识形态教育牢牢困在苍白腥气的头骨之中,像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它垂死挣扎,扑腾欲出,而近在咫尺的爱与自由却可望而不可即。

我希望有志于祖国未来建设的我们,能够真正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不仅具有国家观,还要具有天下观。在看完《南京!南京!》之后,能够进行思辨性的思考,从联系的,矛盾的,发展的观点去看待社会历史。培养的是人道主义的悲悯,是“落后就要挨打”的自强,而不是逼仄困囿的民族仇恨。”

当年在圆明园废墟设宴的法国人

火烧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可写下震彻寰宇的痛斥的那个作家,维克多-雨果,也是一个法国人。而和平年代的今天,社交媒体上那些叫好声与幸灾乐祸,演绎的是令人不寒而栗的冷漠,是拷问灵魂的对比。

对于敌我的过度划分和对抗,对人类文化艺术财富的忽视,这些狭隘的情绪并不值得炫耀。

因为这些彰显的是一种弱者情绪,而今天走向世界的中国显然不是一个弱者。

一带一路,巴黎气候协定……备受世界期待的今日中国,活跃在各种国际事务的第一线,不断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关注和讨论,以及由衷的赞誉。是因为我们在向世界输出我们的政治理念,承担起一个负责任的角色而非一碰历史就跳脚的敏感可怜虫。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在国外获得好评的一部分原因也是来自于这种与西方世界有所区别的政治理念。当他们在电影中用诺亚方舟承载人类的精英逃离地球时,我们的电影大胆地传达出,我们要带着地球去流浪,因为人类的命运是一体的。

尼采说,屠杀恶龙之人必将成为恶龙。可是真正值得称赞的,是屠杀了恶龙之后,还能拥抱爱与玫瑰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幸存者,每个人都值得爱。”

下图:当世界在哀悼大火中的巴黎圣姆院时,请你看看我们的圆明园被毁容前的美丽。英国摄影费利斯比特1860年拍摄的这组照片,告诉世人,这才是世界艺术瑰宝(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王潇,笔名陈抟沙,大二学生,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在读,中国文学新锐。自小喜欢阅读,初高中开始投稿,曾在省级报刊旗下附属周刊发表过文章,写作新人。在学习经济之余努力锻炼跨学科视角,寄望衔华佩实,笔发幽潜。

编辑:张行方


该文章系用户自行发布,若有版权纠纷请联系上善公司下架与删除。
  • 全部评论

正在加载…

加载更多

没有更多了

全面报道文化教育法制资讯,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

福建上善控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3000191号-2 © feiy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591-85667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