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平安在资本市场“买买买”,频繁投资银行和同行,吸引了不少目光。如今,2025年三季报出炉,为它这一系列动作交了份答卷,证明了这家综合金融巨头在复杂环境下的硬实力。
10月28日,中国平安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核心指标呈现稳健增长:营业收入8329.40亿元,同比增长7.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1162.64亿元,同比增长7.2%;前三季度仍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28.56亿元,同比增长11.5%。
尽管外部环境有所波动,但平安依托“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双轮驱动战略与科技赋能,展现出较强的经营韧性,多项业务实现高质量增长。然而,深入分析财报细节不难发现,平安在整体增长背后,也面临着行业竞争加剧、转型步入深水区等多重挑战。
结构优化成效显著,增长图谱冷热不均
从财报数据来看,中国平安核心保险业务正处于一场深刻的“结构优化”进程中,高价值业务占比提升,渠道效率改善,投资业绩回暖。
2025年前三季度,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357.24亿元,同比增长46.2%,新业务价值率(按标准保费)同比上升9.0个百分点;平安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562.47亿元,同比增长7.1%;整体综合成本率97.0%,同比优化0.8个百分点。
保险资金投资方面,2025年前三季度,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实现非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5.4%,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非年化净投资收益率2.8%。截至2025年9月30日,平安集团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超6.4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9%。
然而,在这份“优化”的成绩单背后,是无法忽视的“增长不均”现象,揭示了这家保险巨头在转型深水区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内部动能转换的阵痛。
一方面,中国平安核心的代理人渠道仍未完全走出转型阵痛,对银保渠道的依赖度提升可能带来新的渠道博弈和利润挤压风险。
财报数据显示,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3.3%,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9.9%;银保渠道开拓优质渠道、扩充高质量队伍、提升产品竞争力,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70.9%。
过去几年,平安主动清退低绩效代理人,转向“三高”(高质量、高产能、高收入)队伍模式。这虽提升了人均产能,但也导致了代理人总量的持续下滑,限制了渠道的整体增长天花板。
另一方面,中国平安当家业务车险增长乏力,投资端持续面临收益压力。
作为中国平安传统支柱,车险原保费收入仅增长3.5%,反映出汽车市场饱和、车险综改后费率竞争激烈的行业共性困境;非车险业务增长14.3%,增速远超车险,成为拉动财险保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此外,2.8%的净投资收益率,则揭示了中国平安在利率下行的大环境中,获取稳定利息、股息收入的挑战依然巨大,这也是整个保险行业面临的长期压力。
毫无疑问,中国平安通过主动的结构调整来换取发展质量,但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增长动力的青黄不接和内部失衡。
净利润增速落后,市场份额承压
如果仅从净利润增速来看,中国平安不及已经披露业绩预增公告的其他头部险企。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人寿预计,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567.85亿元到1776.89亿元,与2024年同期相比,将增加约522.62亿元到731.66亿元,同比增长约50%到70%;新华保险预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299.86亿元至341.22亿元,与2024年同期相比,预计增加93.06亿元至134.42亿元,同比增长45%至65%。
数据的对比最为直观。中国人寿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50%-70%,新华保险也预增45%-65%。而中国平安净利润增速仅11.5%远低于同行,意味着在本轮行业性的复苏与增长周期中,平安的业绩弹性明显不足。
值得警惕的是,资本市场通常将净利润增速视为衡量企业成长性和未来潜力的核心指标。当主要竞争对手以数倍于己的速度扩张时,市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担忧:平安在寿险、财险及资产端等核心业务领域的市场份额,是否正在被对手悄然蚕食?
平安净利润增速落后的局面,是短期财务因素与长期结构性挑战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一,上半年,平安通过处置平安好医生、汽车之家等资产以及可转债价值重估带来的“一次性收益”,为利润做出了重要贡献。若剔除这些非经常性因素,其核心业务的内生增速或将大打折扣。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45.4%的同比增长虽亮眼,但能否持续仍需观察。
其二,平安的资产、营收与利润基数远大于许多同业。在万亿级别的体量上,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都需要巨大的新增量来驱动,要实现与其他同业同等百分比的高增长困难重重。这既是市场规律的体现,也是平安作为行业龙头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
其三,平安当前正大力投入的“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生态战略和科技研发,虽然前景广阔,但前期需要巨大的资本开支和成本投入,且回报周期较长。这些战略性投入在短期内会侵蚀利润,而其成效转化为强劲增长动能需要时间。
总而言之,中国平安的三季报展现了其作为行业巨头的韧性与转型决心,但增速放缓与竞争对手的强势追赶,也预示其步入深水区。未来,平安能否通过科技与生态构建不可复制的护城河,将决定其能否在新一轮洗牌中持续领跑。
AI角逐:高投入与长回报的博弈
AI正重塑保险业的增长逻辑,已成行业共识。近年来,从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到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各大险企纷纷布局AI,中国平安亦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
在行业全面拥抱AI的浪潮中,中国平安已取得显著成果。财报显示,平安的数据库沉淀了30万亿字节数据,覆盖近2.50亿个人客户;平安基于海量数据训练大模型,积累超3.2万亿高质量文本语料,31万小时带标注的语音语料,超75亿图片语料。
具体来看,平安产险实现近九成车险单平均一分钟出单,63%的人伤案件理赔实现自动化,最快51秒即可结案;寿险“111极速赔”项目中,闪赔占比达到58%。在风控方面,AI反欺诈系统前三季度拦截减损91.5亿元。此外,AI坐席已承担公司80%的客服量,AI辅助销售规模接近千亿元。
尽管成效显著,但平安的AI之路远非一片坦途,其面临的挑战同样深刻。
首先,AI大模型的训练、迭代、算力的消耗以及顶尖人才的争夺,都需要巨额资金支持。据了解,中国平安并未披露具体的数据,只是曾在2020年透露,过去10年科技投入累计1000亿元,未来五年还将投入1000亿元。
其次,随着AI应用的深入,尤其是处理海量敏感的金融和健康数据,平安面临的数据安全与合规压力呈指数级上升。一旦发生数据泄露或算法歧视事件,不仅会引发监管重罚,更会严重侵蚀其赖以生存的客户信任。
再有,平安希望通过科技输出(如平安好医生、金融壹账通等)创造新的增长极。然而,这些业务多数仍处于投入期,盈利模式尚未得到市场的充分验证。如何将这些科技能力打包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并实现规模化盈利,是平安尚未完全解答的难题。
未来,平安能否成功平衡短期财报压力与长期科技投资,将决定它未来是继续引领行业,还是被巨大的转型成本所拖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