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高端纯电品牌,极氪汽车凭借其创新基因与战略魄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迅速成为行业焦点。
从2021年品牌独立到2023年全球销量突破10万辆,极氪仅用两年时间便完成了传统车企难以企及的跨越式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极氪汽车实现销量222123辆,同比增长87.2%。
然而,在智能化、全球化、消费升级的多重浪潮下,这家年轻的品牌既展现出技术先锋的锐气,也面临着传统车企转型中的典型困境。
破局之刃:技术壁垒与全球化野望
回望过去,不难发现,极氪的崛起,始于其对技术革命的敏锐洞察与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捕捉。
一方面,极氪汽车以SEA浩瀚智能进化架构为核心驱动力,构建了覆盖纯电与超级电混的技术矩阵。据了解,该架构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支持从A级到E级车型的灵活开发,不仅能缩短新车型研发周期,同时可降低制造成本。这一技术突破不仅体现在开发效率的提升上,更在于其前瞻性布局,通过预留激光雷达、高压快充等硬件接口,为车辆全生命周期的OTA升级提供物理基础。
以极氪001为例,其双电机四驱版本可实现3.8秒破百,配合全自动空气悬架与CCD电磁减震系统,兼顾操控与舒适性。而极氪7X搭载的第二代金砖电池,充电5分钟即可续航200公里,彻底解决用户里程焦虑。这种技术储备,使极氪在30万元以上豪华市场形成了独特壁垒。
另一方面,极氪汽车通过精准的市场洞察构建了多层次产品矩阵,覆盖从高端旗舰到个性小众的细分领域。具体来看,极氪汽车的主销车型极氪001以猎装轿跑造型切入蓝海市场,曾在2023年连续6个月蝉联30万元以上纯电轿车销量冠军;极氪009则是以纯电MPV身份重塑高端商务出行场景;针对年轻科技新贵推出了紧凑型SUV极氪X。2024年,极氪汽车更是瞄准了家用豪华大五座SUV细分市场,推出了极氪7X。
这种“金字塔式”的产品结构也形成了协同效应:旗舰车型提升品牌势能,走量车型保证现金流,个性化产品塑造技术形象,最终通过2023年推出的1.5T插混版本,进一步打破纯电路线桎梏,覆盖长途出行等多场景用车需求。
除此之外,极氪汽车的全球化战略通过全球平台+区域定制模式实现精准落地。在欧洲市场,针对严苛的碳排放法规推出100kWh电池包版本,并开发冬季续航优化模式,使极氪001在挪威零下20℃环境下仍能保持500公里实际续航;在中东地区强化太阳能充电技术应用,车顶光伏板每日可为车辆补充30公里续航里程。
在渠道建设方面,极氪采用“直营+伙伴”混合模式。比如,在柏林、洛杉矶设立用户体验中心,通过沉浸式座舱体验和定制化试驾服务强化高端品牌形象,同时与当地优质经销商建立战略合作,借助其渠道网络快速渗透市场。
共生之困:资源整合与品牌博弈战
当极氪以独立品牌冲击高端市场时,吉利集团内部的资源整合为其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据公开资料,2月14日,极氪、吉利汽车分别发布公告,宣布极氪完成领克收购及注资事项,完成后领克51%权益归属极氪,49%权益归属吉利汽车,领克成为极氪非全资附属公司。而极氪与领克的合并,标志着吉利新能源战略从“单点突破”转向“集团军作战”。这场合并不仅释放了技术共享与成本优化的红利,更将极氪推向了更复杂的整合战场。
一方面,极氪与领克的深度融合创造了独特的协同价值,通过技术资源共享实现降本增效。双方共享SEA浩瀚架构和雷神混动技术平台,使新车型研发成本降低,研发周期压缩至行业平均水平的60%。在供应链层面,联合采购使动力电池成本下降,智能驾驶芯片采购价降低,这种规模效应在行业价格战中构建起显著成本护城河。
另一方面,合并同样带来了巨大挑战,即品牌区隔的重新定义。领克原有的“都市对立美学”定位偏向年轻运动市场,其用户群体中25-35岁占比较高,而极氪主打“极氪智能进化”的高端科技路线,核心用户中35万元以上高净值人群占比超过40%。2023年领克08 EM-P的定价策略与极氪X形成直接竞争,暴露出产品矩阵的重叠风险。
为此,极氪启动品牌升级计划:通过专属VI系统升级,提升品牌标识的立体感,强化科技属性;在服务层面推出终身质保、免费充电等高端权益,用户年均服务成本投入达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而领克则聚焦“性能平权”概念,通过WTCR赛事营销和改装文化节巩固个性标签,其举办的“领克赛道日”活动吸引超过10万名年轻用户参与,形成差异化定位。
突围者的生存命题
当极氪在技术与组织层面完成初步进化时,外部环境的剧变正将其推向更残酷的战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技术迭代速度呈指数级增长,消费者需求日益碎片化。在这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中,每一个挑战都可能成为颠覆者手中的筹码。
一是,尽管极氪汽车在高端市场占据先发优势,但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特斯拉 Model Y 持续降价、比亚迪高端品牌仰望崛起、新势力如理想、问界加速技术迭代,均对极氪形成包围之势。2024年极氪007在20万级轿车市场遭遇小米SU7的强力阻击,销量未达预期,暴露出其在中低端市场的品牌溢价不足。此外,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后,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极氪需在保持价格体系稳定的同时,应对全行业价格战的冲击。
二是,全球新能源政策的变化带来多重挑战。比如,欧盟电池回收法规的收紧要求企业重构供应链管理体系,美国本土化生产限制则迫使极氪重新评估全球化路径。与此同时,国内政策红利的消退与技术标准的不统一,进一步加剧了合规难度。极氪通过本地化改款设计和属地化服务网络的搭建,在复杂环境中寻找平衡点。
三是,用户需求的快速裂变推动极氪进行深度变革。年轻消费者对社交属性和个性化体验的追求,促使极氪打造沉浸式体验中心,将产品展示转化为用户生活方式的延伸。面对配置组合的指数级增长,极氪通过智能化排产系统提升供应链效率,同时以区块链技术强化服务透明度,重新定义用户信任体系。
如今,新能源汽车革命已进入下半场,极氪汽车的突围之路恰似一场精妙的平衡术:既要保持技术领先的锐气,又要应对规模化的阵痛;既要享受协同整合的红利,又要化解组织变革的阻力;既要抓住市场窗口期的机遇,更要预判未来十年的技术风向。当行业进入“硬科技+软实力”的双重竞争时代,极氪能否持续进化,或许就藏在这三个维度的动态平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