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东江水,日夜向南流,流进深圳,流进港九,流进家门口。一江水,连三地;赣粤港,一家亲!”地处赣粤交界的东江源,这首古老的客家歌谣时常在山水云端之间缭绕。
东江,发源于我省赣州市境内,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相关大城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重要饮用水水源。东江源头优良的水质对促进粤港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被称为“政治水”“生命水”和“经济水”。日前,省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结合对省生态环境厅年度部门决算重点审查工作安排,组织部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代表、专家成立视察调研组赴赣州市,就东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视察调研,实地感受江西“老表”数十年如一日守护一江清水的沧桑变迁,体悟赣粤港一江水一家亲的情怀。
盼水解“渴”:一捧清泉浸润出的赣港深情
“一定要保护好东江源头水。”这是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的殷殷嘱托。
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难遇的严重干旱,每4天供水1次,每次供水4小时,350万市民的生活陷入困境。紧急关头,党中央、国务院向香港张开关爱的臂膀。1963年12月,经周恩来总理特批,中央财政拨款3800万元,建设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引东江之水,济香港同胞。1965年3月1日,东深供水工程通过深圳水库正式对港供水,清凌凌的东江水,经广东东莞、深圳,流往香港,解决了香岛水荒,滋润了同胞心田。
50余年,光阴荏苒。为让下游百姓喝上放心水,国家及源区县持续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保护生态,一湾东江水,将赣州、香港两地同胞紧紧相连。2016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明确在江西—广东东江开展跨地区生态保护补偿试点。2016年10月,赣粤两省签订《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正式开始实施东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按照协议,两省各出资1亿元,设立东江流域水环境横向补偿资金,目标是使东江流域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逐“绿”而行:让资金快速直达群众和企业最渴盼处
时间转眼到2022年,东江流域生态补偿进入第7个年头。7年来,赣州市已获得补偿资金26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5亿元,江西省资金6亿元,广东省资金5亿元,共支持了152个项目建设。7年了,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如何?东江流域水质怎样?资金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什么难点和问题?人民群众对生态补偿满意不满意?
带着思考,满怀期待。端午假期刚过,视察调研组一行便驱车来到安远县、寻乌县、定南县这3个东江源主要源头县,阅资料、看项目、听汇报、查账目、问诉求,详细了解东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在定南县历市镇富田村,这里的环保设施扩容项目引起了视察调研组成员的关注。该项目是东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的措施之一,是在二期扩建工程基础上对县城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再扩建,新增安装0.75万吨/天处理规模设备,项目建成后总处理规模达到2.5万吨/天,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定南县政府县长陈钰滢笃定地说,“该项目有效降低了城区生活污水入河排放浓度,对改善历市河水环境质量意义重大,对保障东江流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也起到关键性作用。”
在定南县小黄坝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整治及垃圾渗滤液处理站改扩建工程项目现场,“今年3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正式施行。”视察调研组成员、省人大代表、省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叶敏健结合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实施的《江西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谈到“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知识的普及,增强公众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意识,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在寻乌县留车镇寻乌水水质提升工程现场,视察调研组看到一派生机勃勃,流水清澈,绿意盎然。“我们这个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资金就是2020年度东江流域生态补偿广东资金。我们结合‘美丽乡村’设计理念,在项目北区重点以水平潜流湿地为核心着力强化水质提升功能,在南区配套表流湿地,深度净化水质,确保项目出水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与此同时,为了考虑圩镇居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辅以亲水生活休闲功能,在湿地植被选择上,考虑‘功能+美观’双重功能,通过专业的设计及搭配,整个湿地建成后既具备处理水质功效,又凸显‘环境美’的功能。”寻乌县生态环境局局长钟承权介绍道。
从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柯树塘的废弃矿区观景台上极目远眺,可以望见层峦叠嶂满目苍翠,远处的太阳能电板反射出耀眼的光,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这里曾是一片废弃的稀土矿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持续30多年的大规模开采,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道淤积、耕地淹没、水体污染、土壤酸化,村民的家园、良田变成了“白色沙漠”。据寻乌县政府副县长谢庆浩介绍,柯树塘废弃稀土矿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9.55亿元,治理修复面积14平方公里,成功探索出一条具有寻乌特色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路子,相关经验做法纳入省部级干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专题研讨班教材,是中国向全球推介生态与发展共赢的“中国方案”之一。面对昔日矿山如今变成眼前的生态公园,视察调研组成员、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委副主任委员董晓健感慨说,“我已经是第2次来到这个项目了,每次来登高到这里都给我极大的震撼。放弃稀土采矿产业,变成青山绿水,体现出县政府和人民群众做出的巨大努力和无私付出,许许多多的努力看似寻常,背后却需要巨大的决心和魄力。”
点绿成“金”:同心协力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我们始终把保护东江源头区的生态环境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像爱护自己的眼睛和珍惜生命一样守护着源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安远县委书记杨有谷在视察调研组召开的座谈会上激动地说,“很多人或许不知道,为保护东江源的生态环境,我们组织人员力量,投入大量资金,实行最严格的‘三禁三停三转’。禁伐、禁渔、禁采,‘禁’出一片青山绿水;停批、关停、叫停,‘停’出一派生态绿韵;转产、转型、转变,‘转’出一条发展新路。虽然眼前利益的一时牺牲,延缓了经济发展,但换来的是东江碧水的源源南流。如今,这里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空气也更清新了。”目前,安远县以三百山为龙头的生态旅游产业正绽放异彩,乡村休闲游、温泉养生游、东江探源游如雨后春笋,果品采摘、休闲垂钓等生态休闲旅游乐园达到200多家,2021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21.63万人,同比增长6.14%;实现旅游收入41.65亿元,同比增长11.75%。
“环保硬举措的真金白银,还了东江源区一泓清水。”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罗小璋回忆开展流域生态补偿工作以来的经历,感慨颇深,“近年来,通过高质量实施东江流域生态补偿项目,东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明显成效,为香港同胞源源不断地送上清澈放心的饮用水,同时也没有辜负周总理的深情嘱托。”东江源区饮用水水质、出境断面水质持续稳定在协议目标标准范围内,部分指标甚至远超,守住了绿水青山,把好了第一道关。
一路看、一路听,深切感受到赣州市和源区各县,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保护源头“清”水作出了贡献,这是视察调研组成员的广泛共识。“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视察调研中也发现资金管理使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继续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努力争取更多项目尽早落地;加快项目实施推进,落实项目实施主体责任、优化项目实施管理;按照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有评估、有目标、有监控、有评价、有应用的原则与要求,对专项资金实行全过程绩效管理。
清清东江水,凝聚着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返程途中,视察调研组成员看着一辆辆私家车、旅游大巴络绎不绝地驶入,感受着源区各县生态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大家一路上话语不断:“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所系之处,也就是人大监督的发力点,此次调研,以求‘监督注重实效,以实效求实绩’的步伐更加坚实。”
笔者后记:调研结束后,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结合省生态环境厅年度部门决算重点审查活动形成了预先审查意见,将视察调研发现问题及省市县提出的意见建议一并反馈给相关部门,相关部门进行认真研究和积极整改。7月15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确定12家旅游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公告》,东江源头的三百山景区榜上有名。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坚信,在东江水源源不断浇灌滋润下,一定能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源区县生态旅游产业将更加多彩,“东方之珠”香港将更加璀璨,粤港大湾区将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