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收藏
评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 / 正文

上海疫情,何以至此?

原标题:上海疫情,何以至此?

本文由 公众号:打破城见 阿树 原创

作者丨阿树

编辑丨乔治

最近,奥密克戎反扑28个省市,就连上海这个“抗疫优等生”也破防了。

目前,上海疫情防控已进入最吃紧的关键阶段。光是3月24日,上海就新增了1580例无症状感染者,29例确诊病例。

既要保经济,还要维护居民正常生活,又要抗击疫情,上海压力不小。

但万万没想到,上海也会因此出现因疫情封控医院、耽误救治的情况,最终离世的还是医护人员。

据媒体报道,这两天上海东方医院护士周女士因哮喘发作,没能得到即时治疗,最终去世。

一个护士,被自己的医院拒绝就医,该有多绝望?

一时间让人疑惑,这还是那个大众赞赏、人性化抗疫的大上海吗?

3月23日张文宏教授发的微博,曾特意提到:

“抗疫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抱着'咱就是不过了也要把病毒弄死'的心态,要既控制好疫情,又保障居民生活,保持就医通道畅通,同时还保障民营小微企业的生存。”

上海,何以至此?这座城市的疫情,究竟是怎么失控的?

01

上海疫情爆发以来,粗略来看,它是多链条的传播,呈现出“因管理疏漏引发本土感染并导致传播”的特点。

第一个链条,是3月1日在普陀最早发现的“老年人舞蹈队”。但后续据流行病学调查、病毒基因测序,都是独立的,跟后期松江、闵行、徐汇的疫情完全不一样。

第二个链条,则最早发酵自华亭宾馆——一个建造时间久远、内部通风系统没有过滤分隔的隔离酒店。

具体来看,3月初,深圳收紧了对香港人过境的人数限制,限制在每天300人次过关。于是,上海自告奋勇,增加航班,主动承担了港人入境隔离的压力。

这样一来,就需要更多隔离酒店支撑。彼时,锦江集团跳出来说,旗下华亭酒店本来要重装修的,暂时可以不装修,作为隔离酒店使用。

结果,对接人员并不清楚华亭酒店的实际情况,没了解到其实这个酒店建造时间比较久远,内部通风系统是一个通风道,没有过滤分隔,就直接拿来用作隔离了。

无形中,就给疫情扩散埋了雷区。酒店工作人员因此感染,在没察觉的状态下该上班上班、该乘地铁乘地铁,无意中就传播开来了,最终闭环核酸一查,该酒店环境里到处呈阳性。

就这样,华亭宾馆的病例蔓延到松江、嘉定等区域,且愈发严峻。

▲3月15日,上海对华亭宾馆隔离点展开专项调查

后续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的基因测序证实,它是一条扩散最广的传播链。

如此一来,对防控难度、防控资源的投入以及病人的收治,自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也是为什么,眼下上海疫情依然处于胶着状态,拐点迟迟没有到来。

客观来说,疫情爆发以来,上海并不容易,称得上是国内疫情防控压力最大、难有侥幸心理的城市。

一方面,疫情肆虐之时,上海港照常运转。作为病毒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载体之一,港口的集装箱(尤其是冷链集装箱)存在不少隐患。

全球集装箱第一大港上海港的压力,可想而知。

▲2022年1月1日,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经突破4700万标准箱,连续十二年坐稳世界集装箱第一大港的位置。图源港口圈

另一方面,上海只有全国的万分之六的国土,但它承担了全国三四成的国际航班,一直默默地为国家守护着东大门。

以航空为例,2021年上海一共承接了14137架次国际和港澳台航班,占全国35.6%。而到了今年2月,上海承接国际航班占全国比重首次突破四成,达到42.8%,几乎撑起了半壁江山。

当跨国交流合作通过一架架飞机在浦东机场起落,这背后,是上海一直作为沟通东西方的重要窗口和开放名片,在高速运转。

自开埠那天开始,上海就是全球文化交汇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上海产业多元丰沛,无论是陆家嘴的金融和互联网、还是张江的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嘉定的汽车、临港的制造、洋山港和外高桥的外贸……各类要素在上海高速流通,商贸往来络绎不绝。

但事实证明,每个城市都有承受上限,当人力的防疫压力超过承受上限,就不会像大数据摸排一样可靠无误。

想要在稳经济的同时守好疫情防控红线、保障居民生活少受影响,有的时候,更像一个“不可能三角”。

尤其是,上海对整体防疫策略还做出了新的调整,这个策略结合上海特性、区别于中国其它城市,是此前从前没有做过的。

它是否意味着一定的容错空间?

02

疫情冒头后、国内大多数城市普遍采取“三步走”——通过大规模流调找出传染源、对相关区域大规模全员核酸、对严重区域升级红黄码,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压制着疫情的蔓延态势。

但上海并没有复制这套防疫路径。

上海一直认为,在抗疫目标的基础上,还有更上一层的目标,那就是让人们过上正常的生活,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健康,更加富足。

也正是在这一理念下,此前上海的城市治理可以遵循“绣花般”的精细,体现开放和温度。

譬如,上海曾在漫天烟花下泰然自若地处理迪斯尼疫情,精准防控到只将一个二十平米的奶茶小店划为风险区,在结束封闭管理后会看到商场给相关的700多位市民人手赠送一束郁金香,以及接纳很多在外出差、因自家城市被封回不了家的人来上海短住……

▲划为中风险的奶茶店

又像最近,在巨大的抗疫压力面前,上海始终没有封城的迹象,很多「非重点区域」的居民依然可以自由活动。10天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当地官员也明确表示:上海没有“封城”,现在也不必“封城”。

那么问题来了,不“封城”的背景下实现”动态清零”,上海如何办到?

3月10日,上海官方阐释的做法是:

采取更加精准有效的防控措施,做深做细流调溯源和检测筛查工作,科学精准划定密接、次密接、高风险筛查“三层防护圈”。

看起来有些抽象,但其关键策略在于“条”和“块”结合,切块式、网格化核酸筛查。

比如发现某一个网格有风险,就对这个区域进行全面筛查,把人员流动降下来。如果发现阳性,就暂时封闭管理,把风险管控住,这样一个一个网格进行覆盖,最终实现全面清零。

如此一来,上海能最大程度缩小高风险区范围,最大程度缩小密接与次密接的人群范围,从而付出相对最低的民生代价,减少对老百姓生活的干扰。

这一初衷是好的,上海也确实按着这一方针全力以赴阻断传播链。

但问题是,上海截至目前不仅没有迎来疫情拐点,还在民众“急难愁”的时候出现了医疗挤兑瘫痪、人员伤亡的后果,实在让人无力。

当一个个让人痛心的负面个案曝出,这座超级城市又如何给予普通市民更多安全感呢?

更多人只是关心,上海疫情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呢?

▲网上这张图经过广泛传播,呈现了人们在疫情下的心态

如果不进行全域停摆与全员检测,又能否跑得过奥密克戎呢?

03

有人说,上海之所以坚持“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理念,是想升级改进防疫模式,为未来打开国门未雨绸缪。

一系列明显的信号表明,我国防疫政策已经到了酝酿新一轮调整的过渡期。

其一,新药已经落地,疫苗三针加强有效,核酸快速精准筛查自检盒问世,一系列组合拳有望跑过病毒蔓延的速度;

其二,两会期间,大会发言人曾在针对“动态清零”问题时公开表示: “动态清零”目标是通过快速精准的全链条防控措施,实现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成效,“动态清零”不是要追求“零感染”,而是尽快把疫情控制住;

其三,国家民航局发布规划,计划在2023年国际航班逐步恢复正常。

其四,国家第九版新冠诊疗方案问世。里面的要点,主要包括:

1.轻症患者集中隔离管理即可,无需收到定点医院治疗;

2.新冠患者出院标准调整,关键的CT值由40降为国际标准35,只要CT值大于35,就代表没有传染性;

3. 过去出院后14天集中隔离管理,改为7天居家隔离观察;

其五,国家卫健委雨3月22日发布了关于印发《区域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三版)》的通知,里面提到两点:一是强调科学精准,对划定的区域进行核酸检测;其次是将第二版《指南》中的「全员」修改为「区域」,区域大小由疫情防控需要决定。

……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很可能选择率先试点,试图在防疫模式上探索出一条可行的新路。

只是目前来看,上海态势并不明朗,疫情拐点尚未来到,仗很难打。

一方面,上海社会面病例还未清零,感染数量仍然很高,算上高居不下的无症状感染者,每天新增仍然在1000多人之多的规模。官方通报的病例中,仍然有不少感染者来自风险人群而非隔离管控人群,此外,还出现了不少外溢案例……

另一方面,奥密克戎毒株流行期间的病死率确实下降了,但其传播力强、传播速度快、隐匿性高,同期因疫情造成的死亡总数等高于德尔塔毒株流行的同期死亡数,危害依然是严重的,并不是人们想象的 “大号流感”。

因此面对当前疫情,依然不可掉以轻心。

一片严峻态势下,上海疫情防控来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摆在上海面前的,是社会面清零的“苦战”。就目前来说,恐怕离平息还有相当一段时间,而是否能尽快平息,更多地取决于接下来上海的防疫政策与强度。

这座2487万常住人口的城市,又是否应该摘下“优等生”的帽子、放下“精准防控”的架子、停止标榜咖啡文化的“精致体面生活”,从严应对疫情,避免任何疏漏和外溢?

无论如何,衷心希望上海可以早日遏制疫情扩散蔓延之势,早日实现社会面清零。

该文章系用户自行发布,若有版权纠纷请联系上善公司下架与删除。
  • 全部评论

正在加载…

加载更多

没有更多了

福建上善控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3000191号-2 © feiy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591-85667788